17岁中专生姜萍数学竞赛成绩可信吗?

数学竞赛已经消失很久,但是因为焦虑家长存在需求,”赢在赛跑起点“的认知偏见,以及学术象牙塔为自己存在寻求存在理由和荣誉感,等诸多因素,最近一名17岁女中专生闯入某个互联网企业举办的民间数学决赛,引发了炒作。

首先,为何搞软件的企业会举办数学竞赛?因为传统认为数学是软件基础,实际上,逻辑才是数学和软件基础,数学和编程只是实现逻辑的不同途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数学微积分奇怪符号用编程实现起来非常简单(有兴趣者可让ChatGPT帮你转换)。

作为一个软件企业,当然举办的社会性号称全球竞赛,应该是编程类,至少是算法黑客极客之类,为何举办数学呢?除了上面传统观点认知偏见以外,还有与这个企业招聘的人员可能来自于数学背景专业比较多,因为存在这样认知偏见不自知,因此存在这样人员招聘偏见。

数学竞赛与编程竞赛
 抛开上述具体分析,单从数学竞赛与编程竞赛哪个更容易普及角度看,编程竞赛更容易,因为软件行业发展已经证明,程序员是不需要计算机科学学位的,其他各种专业转为计算机编程专业已成为行业内普遍现象,这个现象本身说明编程在普通人群中更容易。

当然编程要杰出,需要更高级的形式逻辑,但也不意味着需要数学,因为数学语言类似编程中各种语言一样,如Java 、Python、Rust,隔行如隔山,隔语言如隔山,更别说数学语言比编程语言更教条,当然褒义词更严谨,其实面对复杂性涌现系统,作为还原论首要语言的数学语言已经力不从心,将各种统计语言和计算机算法转为自己的数学语言,甚至数学证明也需要计算机软件的形式验证了:陶哲轩:好的数学

17岁中专生姜萍的数学成绩可信吗?
这个问题好像成为了网络讨论焦点,其实,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定性,答案就非常简单,数学竞赛的考试内容实际是验证一个人的逻辑证明过程,逻辑有上文(前提条件)、证明过程和下文(证明结果),一个人只要在这个上下文内的证明过程符合因果推理,就没有问题,当然如果上文前提假设错了,证明过程再对也错了,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区别。

理论上只要证明过程逻辑对了就没有问题,这个证明过程如何证明正确了呢?现在有计算机形式验证软件如TLA+等,让计算机对这个证明进行第一步形式验证即可,全球顶尖的数学家陶哲轩都坦诚自己用计算机验证自己的证明过程。

这样,用计算机软件形式验证就初步解决了考试内容是否正确的客观性判断问题。剩余的就交由复杂的人类再去左右吧。

最后,简单一句话:数学考试就是一个编程考试,姜萍的证明过程就是一段代码,对于外行人好像都是符号,其实这就是符号逻辑一词的来历,进入AI时代,已经出现:第一位超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的人工智能,以后这样的高中竞赛由AI胜出完全没有问题,更别谈普通人了,在AI面前,大数学家与中专生都需要转向:探索创意性问题。